《土壤污染防治法》解讀
發布日期:2019-01-18 00:00 來源:http://www.szfllkj.com 點擊:
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土壤污染防治法》)。這是我國首次制定專門的法律來規范防治土壤污染。該法律將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縱觀《土壤污染防治法》,共七章九十九條,在以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分類管理、污染擔責、公眾參與原則的基礎上,明確了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和監測、土壤污染預防、保護、風險管控和修復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規則?,F作如下解讀:
一、落實土壤污染防治的政府責任
《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確規定,國務院統一領導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草原等主管部門,每十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
并且國家實行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土壤污染防治目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評價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有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的內容。
二、確立土壤污染責任主體
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土壤污染責任人一詞共出現29次。
土地污染責任的承擔者是誰?本法提出,是土地污染責任人和土地使用權人。具體包括以下13類:1)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2)拆除設施、設備或建筑物、構筑物的企事業單位;3)拆除設施、設備或建筑物、構筑物的重點監管單位;4)尾礦庫運營、管理單位;5)建設和運行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固體廢物處理設施的單位;6)農業投入品生產者、銷售者和使用者;7)土壤調查、風險評估、效果評估單位;8)修復施工單位;9)土地使用權人;10)土地使用權人和實際生產經營者;11)債權、債務繼承人;12)任何單位和個人;13)地方人民政府。
三、建立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制度
《土壤污染防治法》不僅對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的條件、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土壤污染風險評估、污染責任人變更的修復義務等內容進行了規定,還針對農用地與建設用地兩種不同類型土地涉及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制度進行了分別規定。
a) 國家建立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按照土壤污染程度和相關標準,將農用地劃分為優先保護類、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并對具體管理措施進行了規定。
b)國家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名錄應當根據風險管控、修復情況及時更新,對于列入名錄的地塊應當如何修復、如何進行污染防治進行了明確規定。
四、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
《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確:基金分兩類,一類是中央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另一類是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
基金的用途分為三種,一是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二是在土壤污染責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權人無法認定時,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三是政府規定的其他事項。
對歷史遺留污染地塊問題的解決。對于該法生效之前即2019年之前產生的、土壤污染責任人無法認定,由土地使用權人實際承擔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的,也可以申請,這項規定主要是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比如原始用途為工業用地、現在為居住性質的污染地塊治理和修改。
五、亮點:最強污染防治法,以風險管控和安全利用為主要目的
土壤污染防治法出臺后,被認為是“最強”污染防治法,之所以被認為是“最強”,一方面是體現在對土壤污染的風險管控和修復這一塊,另一方面是對污染責任人追究這部分。
《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在風險管控和修復方面法律規定得非常詳細?!锻寥牢廴痉乐畏ā分忻鞔_,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包括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土壤污染風險評估、風險管控、修復、風險管控效果評估、修復效果評估、后期管理等活動??梢钥吹剑寥牢廴拘迯偷牧x務是從調查開始的,土壤修復前后的一系列工作都離不開土壤檢測。而且法律中把相關利益人的責任都規定得非常詳細,包括政府的責任、使用權人的責任、污染人的責任還有農用地上農民的責任。
另外,《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對土壤污染行為的處罰力度小,對行政罰款沒有規定特別巨大的數額。但是,法律的重點是要求相關責任人去做土壤污染修復工作,這也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的主要目的,為土壤污染修復提供支持。
再次,《土壤污染防治法》重在“防”字,重點還是以風險管控和安全利用為主,以對未來造成新的污染進行控制和歸責。